80多年前,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針對軍地關系中的實際情況,在延安興起“擁軍優屬,擁政愛民”運動,得到全國各抗日根據地的廣泛響應和積極推廣,譜寫了軍政軍民團結一心、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恢宏交響曲。
習主席強調,雙擁運動是我黨我軍我國人民特有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堅如磐石的軍政軍民團結,永遠是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
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是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軍民團結抗戰、奪取勝利的偉大創舉。在黨中央的推動下,1943年,陜甘寧邊區政府和八路軍留守兵團相繼發出《關于擁護軍隊的決定》《關于擁護政府愛護人民的決定》,掀起轟轟烈烈的雙擁運動熱潮,形成了“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的生動局面。延安雙擁運動開展以來,其內涵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豐富拓展,在長期堅持中成為我黨我軍優良傳統。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正確認識與深刻理解延安雙擁運動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對繼承和發揚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光榮傳統,鞏固發展新時代軍政軍民團結,譜寫新時代雙擁工作新篇章,都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在黨的領導下實行軍地協作,推動雙擁運動形成制度。1937年,邊區政府頒布《陜甘寧邊區抗日軍人優待條例》,規定對抗日軍人及家屬實行優待;1939年,中共陜甘寧邊區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關于擁護和擴大八路軍的決議》,要求地方黨政工作人員和民眾增強對八路軍的愛護,充分保障八路軍糧食和被褥的供給,堅決正確執行優待抗屬條例,同時要求邊區部隊加強紀律性,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并積極幫助地方進行生產勞動和文化、衛生運動,建立軍民聯系制度等。此后,邊區政府的施政綱領中都強調加強優待抗日軍人及家屬工作。1940年,八路軍總政治部發出《關于嚴整紀律改善軍政民關系的訓令》,為軍隊依法正確處理軍政軍民關系提供了基本遵循。遵照黨中央指示,各根據地軍民積極開展雙擁運動,并發揚光大到新中國、新時期、新時代,成為一種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成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堅強基石。新征程上,我們要持續建立完善雙擁工作體制機制,持續探索制度化、法治化、信息化雙擁工作推進機制,在推動雙擁工作高質量發展中,進一步鞏固新時代軍政軍民團結。
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中開展雙擁工作。一路走來,我們黨正是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才贏得了最廣大人民衷心擁護,構筑起眾志成城的銅墻鐵壁,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延安雙擁運動是我黨我軍在抗戰中面對內憂外患的特殊時期,為鞏固軍政軍民關系開展的實踐活動,是堅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體現。陜甘寧邊區及各根據地軍民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部隊開展開荒種地、幫助群眾春耕秋收等各種擁政愛民行動;政府和群眾全力支持部隊工作。實踐證明,這一運動成為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有力抓手,進一步增強了根據地軍民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形成了軍民同心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磅礴力量。新征程上,我們要把加強雙擁工作、鞏固軍政軍民團結作為重要政治任務抓緊抓實,在互辦實事、共解難事、辦好急事中促進軍民魚水情誼更加深厚、團結基石更加穩固,勠力同心共筑中國夢強軍夢。
雙擁運動采取豐富多彩的宣傳動員,上下同心全員參與,實現了凝心聚力的作用。延安時期,為使雙擁政策深入軍民,我們黨通過文藝演出、文藝作品等多種形式來宣傳動員軍民廣泛參與雙擁運動,切實起到啟迪、團結、激勵軍民的作用;各根據地駐軍和當地政府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聯歡活動,在軍民歡聚一堂中充分彰顯軍民一家親。實踐證明,延安雙擁運動以各種宣傳方式使我黨我軍的路線方針政策更加深入人心,達到團結人、凝聚人、鼓舞人的目的。新征程上,我們要根據時代特點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雙擁活動,在全社會營造關心國防、熱愛國防、建設國防、保衛國防的濃厚氛圍,推動雙擁傳統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軍民并肩開展大生產運動,繁榮根據地經濟。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及各根據地是抗戰的大后方,承擔著支援前線、發展經濟的重要任務。只有大力發展生產,才能實現根據地人民群眾的豐衣足食、鞏固根據地建設,為抗戰勝利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雙擁運動開展過程中,邊區及各根據地部隊在保障群眾安全的同時,開展大生產運動也是重要任務之一。軍民并肩勞作,通過開荒種地、紡線織布等生產勞動,滿足了軍隊打仗的物資需求,減輕了根據地群眾的壓力;同時,軍民生活水平都得到改善和提高,進一步密切了軍政軍民關系。毛澤東同志總結指出:“這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未有的奇跡,這是我們不可征服的物質基礎。”實踐證明,雙擁工作的有力開展密切了軍政軍民關系,鑄就了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
新征程上,我們要加強新時代雙擁工作,必須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把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部隊戰斗力的提高作為雙擁工作的重要目標,促進軍地協調發展、平衡發展、兼容發展,為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推進強國強軍匯聚強大力量。
來源:中國解放軍報
80多年前,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針對軍地關系中的實際情況,在延安興起“擁軍優屬,擁政愛民”運動,得到全國各抗日根據地的廣泛響應和積極推廣,譜寫了軍政軍民團結一心、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恢宏交響曲。
習主席強調,雙擁運動是我黨我軍我國人民特有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堅如磐石的軍政軍民團結,永遠是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
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是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軍民團結抗戰、奪取勝利的偉大創舉。在黨中央的推動下,1943年,陜甘寧邊區政府和八路軍留守兵團相繼發出《關于擁護軍隊的決定》《關于擁護政府愛護人民的決定》,掀起轟轟烈烈的雙擁運動熱潮,形成了“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的生動局面。延安雙擁運動開展以來,其內涵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豐富拓展,在長期堅持中成為我黨我軍優良傳統。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正確認識與深刻理解延安雙擁運動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對繼承和發揚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光榮傳統,鞏固發展新時代軍政軍民團結,譜寫新時代雙擁工作新篇章,都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在黨的領導下實行軍地協作,推動雙擁運動形成制度。1937年,邊區政府頒布《陜甘寧邊區抗日軍人優待條例》,規定對抗日軍人及家屬實行優待;1939年,中共陜甘寧邊區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關于擁護和擴大八路軍的決議》,要求地方黨政工作人員和民眾增強對八路軍的愛護,充分保障八路軍糧食和被褥的供給,堅決正確執行優待抗屬條例,同時要求邊區部隊加強紀律性,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并積極幫助地方進行生產勞動和文化、衛生運動,建立軍民聯系制度等。此后,邊區政府的施政綱領中都強調加強優待抗日軍人及家屬工作。1940年,八路軍總政治部發出《關于嚴整紀律改善軍政民關系的訓令》,為軍隊依法正確處理軍政軍民關系提供了基本遵循。遵照黨中央指示,各根據地軍民積極開展雙擁運動,并發揚光大到新中國、新時期、新時代,成為一種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成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堅強基石。新征程上,我們要持續建立完善雙擁工作體制機制,持續探索制度化、法治化、信息化雙擁工作推進機制,在推動雙擁工作高質量發展中,進一步鞏固新時代軍政軍民團結。
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中開展雙擁工作。一路走來,我們黨正是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才贏得了最廣大人民衷心擁護,構筑起眾志成城的銅墻鐵壁,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延安雙擁運動是我黨我軍在抗戰中面對內憂外患的特殊時期,為鞏固軍政軍民關系開展的實踐活動,是堅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體現。陜甘寧邊區及各根據地軍民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部隊開展開荒種地、幫助群眾春耕秋收等各種擁政愛民行動;政府和群眾全力支持部隊工作。實踐證明,這一運動成為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有力抓手,進一步增強了根據地軍民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形成了軍民同心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磅礴力量。新征程上,我們要把加強雙擁工作、鞏固軍政軍民團結作為重要政治任務抓緊抓實,在互辦實事、共解難事、辦好急事中促進軍民魚水情誼更加深厚、團結基石更加穩固,勠力同心共筑中國夢強軍夢。
雙擁運動采取豐富多彩的宣傳動員,上下同心全員參與,實現了凝心聚力的作用。延安時期,為使雙擁政策深入軍民,我們黨通過文藝演出、文藝作品等多種形式來宣傳動員軍民廣泛參與雙擁運動,切實起到啟迪、團結、激勵軍民的作用;各根據地駐軍和當地政府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聯歡活動,在軍民歡聚一堂中充分彰顯軍民一家親。實踐證明,延安雙擁運動以各種宣傳方式使我黨我軍的路線方針政策更加深入人心,達到團結人、凝聚人、鼓舞人的目的。新征程上,我們要根據時代特點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雙擁活動,在全社會營造關心國防、熱愛國防、建設國防、保衛國防的濃厚氛圍,推動雙擁傳統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軍民并肩開展大生產運動,繁榮根據地經濟。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及各根據地是抗戰的大后方,承擔著支援前線、發展經濟的重要任務。只有大力發展生產,才能實現根據地人民群眾的豐衣足食、鞏固根據地建設,為抗戰勝利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雙擁運動開展過程中,邊區及各根據地部隊在保障群眾安全的同時,開展大生產運動也是重要任務之一。軍民并肩勞作,通過開荒種地、紡線織布等生產勞動,滿足了軍隊打仗的物資需求,減輕了根據地群眾的壓力;同時,軍民生活水平都得到改善和提高,進一步密切了軍政軍民關系。毛澤東同志總結指出:“這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未有的奇跡,這是我們不可征服的物質基礎。”實踐證明,雙擁工作的有力開展密切了軍政軍民關系,鑄就了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
新征程上,我們要加強新時代雙擁工作,必須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把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部隊戰斗力的提高作為雙擁工作的重要目標,促進軍地協調發展、平衡發展、兼容發展,為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推進強國強軍匯聚強大力量。
來源:中國解放軍報
- 上一篇:無
- 下一篇:中共中央印發《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